MDL | MFCD00006620 |
InChIKey | SQVRNKJHWKZAKO-LUWBGTNYSA-N |
Inchi | 1S/C11H19NO9/c1-4(14)12-7-5(15)2-11(20,10(18)19)21-9(7)8(17)6(16)3-13/h5-9,13,15-17,20H,2-3H2,1H3,(H,12,14)(H,18,19)/t5-,6+,7+,8+,9+,11?/m0/s1 |
SMILES | O1C(C(=O)O[H])(C([H])([H])[C@@]([H])([C@]([H])([C@]1([H])[C@@]([H])([C@@]([H])(C([H])([H])O[H])O[H])O[H])N([H])C(C([H])([H])[H])=O)O[H])O[H] |
BRN | 1716283 |
LogP | -3.48090 |
PSA | 176.78000 |
Merck | 8484 |
折射率 | -32 ° (C=1, H2O) |
水溶性 | 50 g/L (20 ºC) |
沸点 | 395.6°C at 760 mmHg |
熔点 | 186°C(lit.) |
闪点 | 193ºC |
溶解度 | 50 g/L (20°C) |
颜色与性状 | 无色结晶 |
稳定性 | Stable.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
溶解性 | 溶于水和甲醇,微溶乙醇,不溶于乙醚,丙酮和氯仿。 |
敏感性 | Air Sensitive |
酸度系数(pKa) | 2.41±0.54(Predicted) |
比旋光度 | -32 º (c=2,water) |
密度 | 1.3580 (rough estimate) |
精确分子量 | 309.10600 |
氢键供体数量 | 7 |
氢键受体数量 | 9 |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 | 5 |
同位素质量 | 309.10598118 g/mol |
重原子数量 | 21 |
复杂度 | 403 |
同位素原子数量 | 0 |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6 |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0 |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 0 |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 0 |
共价键单元数量 | 1 |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 | -3.5 |
互变异构体数量 | 2 |
表面电荷 | 0 |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 | 177 |
分子量 | 309.27 |
符号: |
GHS07
![]() |
WGK Germany | 3 |
安全术语 | S24/25 |
安全说明 | S22-S24/25 |
风险术语 | R36/37/38 |
危险品标志 |
Xi
![]() |
危险品运输编号 | NONH for all modes of transport |
危害声明 | H319 |
警示性声明 | P305+P351+P338 |
储存条件 | −20°C |
危险类别码 | 36/37/38 |
信号词 | Warning |
TSCA | Yes |
FLUKA BRAND F CODES | 3-10-23 |
监管条件代码 | Q类 (糖类,生物碱类,抗生素类,激素类) |
EINECS | 205-023-1 |
海关编码 | 29329970 |
海关数据 | 中国海关编码:2932999099概述:2932999099. 其他仅含氧杂原子的杂环化合物. 增值税率:17.0%. 退税率:13.0%. 监管条件:无. 最惠国关税:6.5%. 普通关税:20.0% 申报要素:品名, 成分含量, 用途 Summary:2932999099. othe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with oxygen hetero-atom(s) only. VAT:17.0%. Tax rebate rate:13.0%. . MFN tariff:6.5%. General tariff:20.0% |
用途 | 1,神经节苷脂水平的降低与早期营养不良和学习能力降低有关,而补充唾液酸可以提高动物的学习行为。 2,足够的唾液酸供应对于低出生体重儿童脑功能的正常发育可能尤其重要。 |
生产方法 | 唾液酸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酶合成法、天然产物提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等。 一,化学合成法 采用N-乙酰甘露糖胺和二叔丁基氧代丁二酸的钾盐缩合,再在碱的催化下脱羧作用可生成N-乙酰神经氨酸。在酸性醇溶液中,在铟的催化下,对N-乙酰甘露糖胺用A-溴甲基丙烯酸进行丙烯基化,再进行臭氧分解得到N-乙酰神经氨酸。D.Meind等则以N-乙酰神经氨酸甲酯出发合成了2-脱氧-2,3-脱氢-N-乙酰神经氨酸。使用化学法合成唾液酸反应条件苛刻,需要铟等一些贵重金属作为催化剂,唾液酸收率较低。另外,化学法合成通常和酶法合成结合起来。 二,酶法合成法 Ethan.S.Simon等用N-乙酰甘露糖胺、丙酮酸钠和ATP在唾液酸醛缩酶的催化下合成N-乙酰神经氮酸。Isafumimaru等用N-乙酰葡萄糖胺2-差向异构酶实现了唾液酸的全酶合成并简化了唾液酸的纯化工艺。酶法生产唾液酸具有转化率高、提取简单、产品纯度高等优点,但对合成所用原料要求高,价格较为昂贵,唾液酸醛缩酶不易获得,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天然产物提取法 唾液酸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都有其分布。唾液酸以糖复合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表面,但其含量较少,部分唾液酸含量相对丰富的天然资源。
LekhRaj等从禽蛋的蛋黄膜和系带中提取唾液酸已获成功并己应用于生产,M.W.Whitehouse和MasskarnShimatani分别从牛乳乳清和酪蛋白中提取唾液酸;日本的雪印公司也做了相应的研究。另外,国内有冯万样、高剑峰等从猪血中提取唾液酸。 四,微生物发酵法 聚唾液酸以荚膜的形式存在于少数几种细菌细胞的表面。用固体培养这些细菌时,聚唾液酸是以夹膜的形式附于细胞表面;用液体培养时,聚唾液酸以粘液的形式释放到发酵液中。聚唾液酸进行酸水解或酶水解后,分离纯化可得到唾液酸,这为制取唾液酸类药物提供了工业化基础。 1988年,L.BRodriguez-Aparicio等利用大肠杆菌K-235发酵生产聚唾液酸产量为1350mg/L。郭良栋等用大肠杆菌C-8发酵生产聚唾液酸,产量为1200mg/L。詹晓北等用大肠杆菌K235发酵生产聚唾液酸和唾液酸,聚唾液酸的产量达到3500mg/L。微生物发酵属于生物化学过程,所用原料相对低廉,因而在唾液酸的生产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国外关于唾液酸的研究很多,但是主要都是关于唾液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生理活性的研究。我国对唾液酸生产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是关于高产唾液酸菌株的选育,培养基优化以及从猪血和蛋黄中提取。 |
PubChemId | 445063 |
Reaxys RN | 1716283 |
Beilstein | 1716283 |